第一個小經驗:
如果大家有唸過經濟學、個體經濟學、經濟學原理、初等經濟學這些差不多內容的課程但是又可以再多修一次,就可以不用認真上課但又可以通過期末考,而且越考越好,連期中報告都可以拿之前做過的再交一次,讓畢業的障礙減輕一些。。。
如果有唸過經濟學,裡面有個概念是差別取價,簡單來說就是因為購買不同的數量,單價就會不一樣,在台灣的話情況就是,大罐的比較便宜。但是在曼谷不一樣,大包的比較貴。
這個狀況發生在零食最多,其中最明顯的是小熊軟糖。拍照給大家看,大包的80g重,特價34銖,小包的30g重,原價10銖。
我個人給他的解釋有幾種可能:
可能性一、因為觀光客喜歡來泰國掃貨,行程多時間少,急著拿了就結帳,包裝幾克都是用泰文寫的,反正它們看不懂,我大包就賣貴一點,不會被發現的。
可能性二、我給你大包裝,你不用麻煩要一直開包裝,這樣省點力多收你一點錢不過分吧?
可能性三、你買大包裝回去,這樣才有面子,要是買小包的送給別人人家也會覺得你小氣,這幾銖買你的面子難道還虧了不成?
可能性四、泰國是佛教國家,大家要惜福不要浪費,買多就是浪費,該罰!
可能性五、包裝是純參考的,實際上的內容量可能真的大包比較划算?
有道理不?
第二個小經驗:
family mart全家或7-11超商賣的東西,不會比甚麼Big C、Max Valu、Lotus、The Mall...大賣場貴,通常是一樣的價格。
第三個小經驗,大賣場賣的東西,有可能比超商貴。畢竟能去大買場購物的都是高大上的社會上流人士,購物環境好一點賣貴一點是應該的,就像是頂好welcome與全聯的差異吧?
下次來泰國~記得要買就多買買這些大包裝的東西,發揮觀光客的價值喔~摳坤咖拿